一个18岁少年的炒股起点
1989年的深圳大学校园里,18岁的张劲刚踏进金融系的教室。那会儿,中国证券市场才刚刚冒头,交易大厅的嘈杂声和股票代码的红绿闪烁对很多人来说还是新鲜玩意儿。课堂上,他的教授站定讲台,随口扔出一句话:“不炒股就不懂金融。”他没多想,课后就跑回家,跟家里人张口要了60万元。当时普通人一个月工资也就百来块,这60万得攒上30年才凑得齐。
白天,他在教室里埋头翻书,桌子上摊开的全是K线图,那些密密麻麻的折线和柱状图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研究完以后,他收拾书包,直奔红岭中路的证券营业部。每天收盘后,他还不走,留下来翻看当天的交易记录,试图从那些数字里找出规律。
从1989到1992,深圳的证券市场逐渐热闹起来,营业部的椅子从木头换成了塑料,墙上的屏幕也从单色变成了彩色。张劲的本金在这三年里翻了一倍,60万变成了120万。1992年,深圳推出新股认购抽签表,市场一下子炸了锅。
抽签表发售当天,营业部外排起了长队,黑压压一片人从街头延伸到街尾。张劲早有准备,他掏钱雇了十几个工人,凌晨就让他们去排队,自己则守在旁边盯着。工人轮流排了一整夜,硬是抢下了一堆抽签表。结果出来那天,他靠着这些表中签了好几只新股,转手一卖,赚得盆满钵满。
从股市跳到楼市的惊险一跃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海啸,席卷了香港的金融市场,股市暴跌、货币贬值,街头巷尾都在传着企业倒闭的消息。那时候,张劲正在香港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论文已经写了一半,导师的指导也到了关键阶段,眼看着学位证书近在咫尺。
他却在这节骨眼上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放弃学业,带着这些年在股市攒下的资金,毅然转身投入了房地产行业。他看准了内地市场的潜力,尤其是广州这个正在快速发展的城市。他把目光锁定在天河区,选中了一块位于珠江钢琴厂旧址的地皮。
这块地当时已经废弃,厂房破旧,周围杂草丛生,但位置却紧邻珠江新城,未来升值空间不小。张劲以每亩12万元的价格拿下了这块地,总共投入了上千万,启动了他的第一个房地产项目“江南世家”。
一开始,他信心满满,计划打造高端住宅区,设计了200㎡的大户型,瞄准的是有钱人的市场。施工进展顺利,楼盘盖起来后,外观看着气派,样板房也装修得豪华。1997年的经济环境并不乐观,金融风暴的余波让很多人捂紧了钱袋子,高端楼盘的市场需求远不如预期。
房子建好了,却卖不出去,售楼处冷冷清清,几个月过去,库存越积越多,资金链开始吃紧。最艰难的时候,张劲每天晚上只能靠喝点红酒、吃几片安眠药才能勉强睡上几个小时。项目资金回笼缓慢,银行贷款的利息却一天天累积。
就在这时候,他开始重新梳理整个项目的定位。他发现,天河区虽然发展迅速,但真正有能力买大户型的人并不多,反而是普通上班族和刚成家的小家庭对住房的需求更旺盛。于是,他果断调整策略,把200㎡的大户型拆分成80㎡的中小户型,重新规划户型布局,减少了不必要的豪华装修,把价格压下来,主打刚需市场。
这一改动立竿见影,楼盘很快吸引了一批买家,销售量逐渐回升。到了1998年,“江南世家”的库存基本清空,项目终于扭亏为盈,不但还清了贷款,还赚了一笔可观的利润。
大宗商品里淘出真金
“江南世家”项目成功扭亏之后,张劲并没有停下脚步。他开始更多地参与到项目的日常管理中,尤其是工地上的事务。1998年的一天,他在监工时偶然听到工人们聊起建筑钢材的价格变动,短短半个月,钢材从每吨3800元涨到了4200元,涨幅足有10%。
他立刻去查了市场行情,发现不只是钢材,水泥、铜材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也在波动,而且利润空间远比盖房子来得直接。他意识到,房地产虽然赚钱,但产业链上游的原材料生意可能藏着更大的金矿。于是,他当机立断成立了君华贸易公司,正式切入大宗商品领域,开始从钢材贸易做起。
最初几年,君华贸易的业务集中在广州周边,张劲通过自己在房地产项目中积累的供应商关系,迅速打通了钢材采购和销售的渠道。他不仅做贸易,还开始关注国际市场的价格走势,逐渐把业务扩展到铜、铝等其他金属。
到了2010年代,全球经济环境风云变幻,2015年更是迎来了大宗商品市场的寒冬。油价暴跌,金属价格跳水,行业里不少企业选择收缩业务,甚至直接退出市场。然而,张劲却反其道而行之,他看准了低谷期资产价格便宜的机会,开始了大手笔的并购。
他先是盯上了山东的齐鲁石化,这家企业有稳定的炼化产能,但受市场低迷影响,资金周转困难。张劲果断出手,以较低的价格将其收入囊中。紧接着,他又并购了齐翔腾达,这家化工企业专注于橡胶和化工原料生产,恰好能跟齐鲁石化形成上下游联动。
通过这一系列操作,张劲把君华贸易升级成了雪松控股,业务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买卖,而是构建起从矿山开采到物流运输再到加工生产的完整产业链。2015年到2018年,雪松控股的营收像坐了火箭一样,从几百亿猛增到2210亿元。2018年,这家企业正式登上世界500强榜单,成为广州第一家入榜的民营企业。
中江信托的“豪赌”与信任崩盘
2018年,张劲的事业版图已经铺得很广,雪松控股在世界500强的光环加持下,他开始寻找更大的突破口。这一年,他盯上了中江信托。这家公司被业内称为“牌照之母”,拥有一张珍贵的信托牌照,意味着可以合法开展多种金融业务,市场潜力巨大。
中江信托并非金光闪闪的香饽饽,它背负着79亿元的逾期项目,涉及多个未能按时兑付的理财产品,投资人怨声载道,监管部门也频频关注。张劲却看到了机会,他以较低的价格完成了对中江信托的收购,并在当年年中召开了一场盛大的发布会。
发布会上,他站在聚光灯下,向到场的数百名投资人和媒体记者郑重承诺“负责到底”,表示会妥善解决所有逾期项目,甚至还引用了乔布斯推出iPhone时遭受质疑的例子,试图传递一种“逆境中也能创造奇迹”的信心。
发布会后张劲并未拿出真金白银去填补79亿元的窟窿,而是指示团队虚构了大量应收账款,制造出企业账面上资金充裕的假象,同时通过自融自保的方式,将新募集的资金用于填补旧项目的兑付缺口。
为了进一步扩大资金池,他推出了年化收益率高达8%的理财产品,面向高净值客户销售。这些产品包装得极为精美,宣传材料上写满了“低风险、高回报”的字眼,还附带了雪松控股世界500强的背书,吸引了8000多名客户认购,总金额高达200亿元。
表面上看,张劲通过这一系列操作稳住了局面,中江信托的业务似乎重新走上正轨,投资人每个月都能收到利息,雪松控股的股价也一度上涨。2019年到2020年间,监管部门多次对中江信托进行检查,发现部分项目存在违规操作,但张劲团队通过各种手段掩盖问题,暂时躲过了风头。
从“好老板”到刑事控制的坠落
2021年初,中江信托发行的首期理财产品到期,但兑付却迟迟未能落实。面对投资人的追问,张劲迅速启动了拖延战术。他先是发布公告,称因“疫情不可抗力”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将兑付期限延后半年,同时承诺会支付额外的延期利息以安抚客户。
半年后,兑付依然没有到位,张劲又推出了“以房抵债”的方案。他将雪松控股旗下位于惠州、清远等地的滞销楼盘拿出来,按照市场价两倍的价格折算,用于抵偿投资人的本金。这些楼盘多是偏远地区的小区,市场价值远低于评估价,许多客户拿到房源后发现根本卖不出去,甚至连租金都收不上来,实际损失远超预期。2021年底,张劲在内部会议上反复强调“活下去才有希望”,要求团队继续稳住投资人情绪,同时加紧处置资产以回笼资金。
2021年下半年,他安排妻子和儿女移民加拿大,陆续将部分个人资产转移至海外。为了掩人耳目,他对外依然维持着“负责任老板”的形象,频频出席公开活动,甚至还接受了几家媒体的专访,畅谈雪松控股的未来规划。
到了2022年,投资人的投诉越来越多,监管部门的调查也逐渐深入。张劲眼看局势不妙,在警方正式立案前的2023年初,悄无声息地在珠海横琴注册了一家新的空壳公司,试图通过这家公司转移剩余资产。2023年5月7日,雪松控股实际控制人张劲被刑事控制的消息传出,震惊了整个商界。据后续披露的信息,中江信托的200亿理财骗局涉及8000多名投资人,许多人倾家荡产,追债无门。
参考资料:[1]孙红.重归富人榜的张劲,过去13年在做什么[J].新财富,2016,0(5):102-106